援外日记丨在利比里亚 我们从朋友变成了兄弟姐妹
来源: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    时间:2023-07-03 14:43:14

原标题:援外日记丨在利比里亚 我们从朋友变成了兄弟姐妹

他们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,也是传递情谊的友好使者。


(资料图)

他们千里奔赴,跨越山海,诠释医者仁心,践行“大国担当”。

今年是新中国援外医疗工作开展60周年。环球资讯广播特别策划《援外日记》,讲述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动人故事。

2023年7月3日 星期一 阵雨

我叫安翥鋆,是第15批援利比里亚中国医疗队队员,来自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,是一名急诊内科医生。今天是我在利比里亚工作的第337天。

不知不觉,来到利比里亚已经将近11个月了。来这之前,非洲对我来说是一片陌生的地方,我也曾经对来这里工作和生活有过担心和忧虑。不过,随着工作的深入,我的想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。

开展每日一对一专人专项CPR+气管插管+除颤+心肺复苏机专项培训

目前,我在JFK医院工作,这家医院是利比里亚最权威的国际性公立医院,每年都有大量国际医生前来交流合作,也曾是西非的医学中心。但是,由于多年内战,这家医院也面临着不少的困难。

比如,这里医疗设备严重不足,全国只有几台CT和一台核磁共振机器。虽然世界各国在持续捐赠,但是由于电力系统不稳定,经常停电,导致设备故障率很高,设备报废周期也很短;这里还面临着医生短缺问题。据统计,目前,有超过3000名利比里亚裔医生在发达国家工作,但在本国服务、注册的医师却只有寥寥几百人。

因此,如何更好地帮助他们,是我来到这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。记得在我刚到这里不久,内科顾问Dr. Philip Ireland医生就对我说,他知道中国有句俗语——give somebody fish no better than teach them to fish(授之以鱼,不如授之以渔)。他非常希望我们在门诊工作之外,能一起培养本地的新生代医生。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。

为当地ICU医生护士开展除颤仪培训

培养当地医生,我想得首先取得当地青年医生的信任。由于JFK是利比里亚全国最好的公立医院,所以病人很多,住院医生日常工作量非常大,值班时常常要连续工作36小时(白班连夜班,再连白班)。怎样帮助这些本就时间紧张、生性羞涩的年轻人,我想了很多办法。在这里,每天为住院医培训开展的早会是重要的交流时间之一。早会上,住院医生们会汇报前一日新入院的病人,然后由本地高阶医生和国际顾问医生共同点评讨论。每个工作日,我和其他顾问医生都会指导住院医在早会中举行专病小讲座,讲座内容参考最新的国际文献、指南,以PPT的形式演讲。

与此同时,我还每天抽出一小时时间,给他们进行一对一专人专项培训,还利用即时通讯软件,每天开展“一日一个小知识”培训,就这样坚持了半年,效果还不错。此外,我还利用从国内带来的便携B超,与住院医生们一起查房、一块出急诊,一起分析疑难病情,协助他们更好地结合辅助检查,建立临床思维。俗话说“光说不练是假把式,又说又练才是真把式”,当医生更是如此。就这样,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中,中国医生赢得了JFK本地医生的信任,现在遇到问题,他们会第一时间询问中国医生的诊疗意见。

就像我来到这里之前并不了解利比里亚,很多利比里亚人也并不太了解中国,他们只知道中国是一个发展很好的国家。然而,当中国医疗队员用真心实意的付出、用点点滴滴的行动一步步展现过硬的技术,消除陌生的界限,越来越多利比里亚人开始对中国感兴趣,越来越多的医生期待跟中国医生深入交流。

医疗队员在早会后与医学院实习医生合影

都说音乐是无国界的,其实医疗也是无国界的。怀着对自己国家人民健康的无限向往,各国医生的技术交流也就突破了国界。在这所国际医院,除了付出,也有很多机会向来自其他国家的专家学习,这种技术交流又何尝不是一种双赢呢?

当对一项事业真心付出,也就会产生感情。随着与利比里亚医生的友谊越来越深厚,我越来越舍不得离开这里。我和年轻的医生们约好,即便在我们完成援外任务回国后,我们的网络小知识交流和友谊都要继续下去。就像JFK医院的医务官所说的那样,随着两国医生的不断深入交流,我们从朋友变成了兄弟姐妹,愿中利友谊地久天长。(作者:第15批援利比里亚中国医疗队队员安翥鋆)

关键词:

新闻推荐